确认学籍造假!那尔那茜事件再追问:背后还有4个大问题_高考_漏洞_教学

6月21日晚,一则官方通报正式亮相,掀开了“那尔那茜高考学籍造假”这出大戏的真相大幕。这下可不是网友随意猜测,也不是黑粉恶意攻击,而是铁证如山——她的高考身份造假,事实摆在那里,无可辩驳。

学籍造假,这意味着她当年踏入高考考场的第一步就踩了红线,整个过程从一开始就不合法。接下来,无论她考得多好,艺考表现多亮眼,拍过多少影视作品,演技多么出众,这一切都如同水泥地上开的花,看似鲜艳,根基却是空洞的,迟早要被拔掉。

而且,这不是个别的“作弊”行为,而是一种对教育制度漏洞的精准利用。她并非被逼无奈,而是在多年监管宽松、漏洞频出的环境下,熟练掌握规则边缘,踩准每个缝隙,稳稳地往上爬。

但问题远不止于此。虽然这份通报让她的命运彻底“凉凉”,却未能还原整件事情的全貌。更令人心寒的,是她背后的四个疑问,如同四把锋利的匕首,直指教育体系深层的隐患——这四个问号绝不能放过。

展开剩余87%

通报中明确指出,那尔那茜高考报名时登记为“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城镇应届生”,但实际上她根本没有在这所学校上学,也没有任何学籍记录。

你读到这儿,第一反应是不是:“她怎么混进这个报名系统的?”

高考报名流程严格到极点,盖章、班主任签字、县市教育局审核、省级数据库录入,环环相扣。想用假身份蒙混过关?除非有人在关键环节放水。

换句话说,她的“空挂学籍”绝非偶然,而是有组织、有计划地绕过了层层审核。

那帮她打开这扇门的人在哪儿?还在教育系统内部吗?是一个人帮忙,还是多人共谋?

如果只盯着她一个“违规受益者”责怪,而不去追查那些“放水”的环节,公众只会更加不安——真正的漏洞还敞开着。

通报还还原了关键一幕:

2012年,那尔那茜毕业后申请出国深造,理由是去挪威某大学攻读硕士,领导小组“研究同意”,还把她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原件退还给她。

这听起来光鲜合理,好像是“人才外流”的无奈选择。

但随后她自己在采访中坦言:“我其实就是想出去玩玩,出去鬼混了三年。”这不是断章取义,是她的真话。

那她到底去了哪所大学?读的什么专业?有录取通知吗?有注册学籍吗?有正规的学历认证吗?一切都没有。

记者们查遍了挪威教育部门的官网,连个“挪威西部大学”的影子都找不到,学术项目、留学生信息全部空白。

你还记得她的申请理由是“攻读硕士”,很可能就是个美丽的谎言——用来拿回证件,逃避委培义务。

换句话说,她不是“没被安排岗位”,而是“精心设计理由主动脱身”。

这波“批准”真的合理合规吗?谁签字放她走?有没有调查清楚?

这必须弄明白。

通报中提到,她高考总分449,专业分87,符合录取条件。但有网友质疑,2008年上戏文科录取线是545分,她怎么能过线?

唯一合理推断是,她的委培身份给她加了分。

那委培政策到底给了多少分的优惠?10分?30分?还是60分?有没有明确的政策标准?

官方通报对此只字未提,也没说明上戏是否对内蒙古委培生有单独录取批次或分数线。

如果说“委培可以适当降分录取”,那也算是政策红利。但关键是,这红利是否公平开放给所有人,还是被某些人私自操作,变成了某种“秘密通道”?

她自称从小在北京上学,家庭条件不错,教育资源充足,为啥还能享受本应扶持边远地区学生的“委培降分”待遇?

她拿到的机会,究竟挡掉了多少真正渴望回内蒙古就业的考生?

这不是她个人的特权,而是“政策被交易”的隐秘内幕。

更让人怀疑的是,她曾多次在媒体说自己在上戏“教学”,导演乌尔善也称她是“从上戏教学团队里选出来的”。

甚至网络上还有2015年表演系教师大会的合影,明确写着她是“参与教学的老师”。

可等到风波爆发,上戏迅速撇清:“她不是我校教职工,没有正式教师记录,也没助教备案。”

这就引发了问题:

她凭什么进剧组、凭什么代表学校教学?如果她不是正式助教,怎么参加了官方“青年演员培训计划”?

这个有官方背书的人才库,入选过程透明吗?谁为她开了绿灯?

别玩文字游戏。她没工号不代表没上过课,她不是编制内教师不代表她没有以教学身份参与官方项目。

公众关心的,是她是否通过制度漏洞,拿到了本不该有的资源。

如果仔细回看,这起事件跟过去的一些高考乱象惊人相似:

辽宁“高考移民”案,一批外省学生空挂学籍,教育厅多人被问责;

湖南伪造家庭困难信息,考取贫困专项被取消学籍;

河南“体育特长生”靠假名额进清华,中介与学校勾结……

这些案例都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高考面前,制度不一定公平,但套路永远深谙门道。

那尔那茜的“成长路径”,不是孤立事件,而是那些熟悉漏洞、擅长钻空子的典型代表。

她学籍空挂、身份造假、义务逃避,却一路畅通无阻进入名校、出国、回国教书、拍大片。如果不是今天舆论爆发,她甚至还能继续走下去,成为又一个“被粉丝膜拜的努力演员”。

所以这不是她“凉不凉”的问题,而是我们到底是否允许这样的“套路”不断复制的警钟。

公众如今要的,不是爆料明星跌倒的快感,而是制度补漏洞的诚意。

该查的该问的,都得问清楚:学籍是谁批的?委培是谁放的?录取是谁推动的?教学身份谁认定的?

不仅仅是为了惩治个人,更是为了一个起码的交代——教育不应有特例,制度不应被玩弄。

她可以被逐出局,但那个让她穿越制度防火墙的“通道”,必须彻底堵死。

否则,我们只是砍倒一棵树,阴森的森林还在等着下一棵。

这,就是那尔那茜事件背后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。

发布于:山东省